“水癟子”是江浙一帶對河蟹肝胰腺壞死病的俗稱,針對該病目前仍未有清晰可靠的病理學研究和有效的治療方案,病蟹最主要的特點是肝胰腺壞死,故推測任何傷害螃蟹肝臟的因素都容易引起水癟子,包括毒素、饑餓、氣泡病、細菌、營養(yǎng)等。今年因為氣候異常,早期水溫低、雨水多,水草長勢差,河蟹規(guī)格偏小,但水癟子出現提早,病情嚴重,尤其是蘇北地區(qū)。本文介紹了水癟子的主要癥狀、發(fā)病原因和預防措施,以供業(yè)者參考。
癥狀有哪些?體軟、附肢肉少、腹部略透明、體色偏暗、腸道無食或少食、肝胰腺不同程度壞死(圖1、2)。
圖1
圖2
易上草、上邊、上岸,出水易死。做細菌分離(圖3),有大量氣單胞菌(革蘭氏染色,圖4)。
圖3
圖4
今年流行情況?
江蘇興化河蟹主養(yǎng)區(qū)每年從河蟹放苗到河蟹上市都有少量的“水癟子”發(fā)生,但以往并不嚴重。今年情況特別嚴重,主要是三殼以后“水癟子”大量形成,“水癟子”的典型特點是吃料減少。
原因是什么?
任何影響河蟹攝食的因素都會導致“水癟子”的形成,簡單來說,河蟹“水癟子”是一種營養(yǎng)缺乏病,河蟹營養(yǎng)缺乏后體質變弱,之后造成細菌的繼發(fā)感染(細菌分離發(fā)現“水癟子”越嚴重分離出的細菌量越大)。
1、蛻殼期天氣變化:今年大多河蟹三、四殼期間陰雨天氣多,且天氣變化大,忽晴忽陰,忽冷忽熱,導致水體氧氣含量急劇變化,短時間氣體過飽和形成“氣泡病”(河蟹鰓絲有氣泡,圖5)導致正在蛻殼的河蟹肝胰臟受損(河蟹肝胰腺剛開始受損發(fā)白,圖6、7),進而影響河蟹攝食,造成河蟹消耗肝胰腺、甚至排泄肝胰腺,最終導致河蟹肝胰腺消失變成“水癟子”。
圖5
圖6
圖7
2、慢性中毒:一些殺蟲、殺青苔、殺藍藻的低毒慢性藥殘會直接影響河蟹攝食,導致肝胰腺病變形成“水癟子”。
3、水草過多影響吃料:溝中伊樂藻過密導致河蟹長期缺氧不出來攝食,慢慢營養(yǎng)不良形成“水癟子”。
4、蟹苗體質差:蟹苗體質差,放到蟹塘吃料少,肝胰腺病變,形成前期的“水癟子”。
5、排泄肝胰腺:河蟹直接把肝胰腺通過腸道排到體外(腸道內充滿肝胰腺圖8),直接引起河蟹“水癟子”。
圖8
6、細菌感染:通過大量的細菌培養(yǎng)分離發(fā)現河蟹“水癟子”越嚴重肝胰腺、肌肉中分離出的細菌越多,說明河蟹“水癟子”是細菌繼發(fā)感染。
如何預防?河蟹屬于低等甲殼動物,其肝胰腺承載了免疫、解毒、消化功能,一旦肝胰腺病變形成“水癟子”,就很難治療,造成較大損失,所以只能提前預防避免或降低損失。預防“水癟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挑選優(yōu)質蟹苗,放苗后盡早投喂,開始喂魚馴化并內服營養(yǎng)保肝產品(今年發(fā)現長期內服LY-生命素的蟹塘“水癟子”發(fā)病率低)提升河蟹自身體質,保證河蟹前期成活率。
其次,最重要的是預防河蟹“氣泡病”,適當提升水位、保證水草合適的密度避免水草過多導致表層溶氧過高而底層缺氧嚴重、使用活菌制劑和改底產品穩(wěn)定水質底質環(huán)境,有條件的蟹塘盡量裝增氧機曝氣,特別注意河蟹蛻殼期和陰雨天的管理,避免河蟹蛻殼期在氧氣含量較高的伊樂藻草頭上蛻殼,蛻殼期適當補鈣加快河蟹硬殼速度、生態(tài)消毒劑(“優(yōu)肽”)消毒減少河蟹蛻殼期細菌感染概率。
再次,“少殺蟲”,減少蟹塘有毒物質的使用。殺蟲、藻類后,容易引起水體短時間內氧氣變化大,易造成“氣泡病”和河蟹中毒,特別是蛻殼期慎殺蟲、殺藻類,做到定期多元有機酸解毒減少水體毒素含量。
最后,“吃料好,體質才好”。時刻觀察河蟹吃料情況,如果發(fā)現吃料減少,及時找出原因盡快恢復河蟹吃料,也可適當喂魚誘食河蟹攝食。
總之,隨著河蟹養(yǎng)殖密度的增加、養(yǎng)殖環(huán)境越來越差,河蟹的病害也越開越多,造成河蟹養(yǎng)殖越來越困難,此時單純的靠天吃飯、發(fā)病后再治病已經不能滿足河蟹成功養(yǎng)殖達到賺錢的目的;此時更要加強人為對河蟹養(yǎng)殖的控制,特別是對河蟹生長環(huán)境的控制,提前預防病害的發(fā)生,降低養(yǎng)殖的風險。
來源:水產前沿(微信號:fishfirst)
作者:廣州利洋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趙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