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疾病發(fā)生的環(huán)境因素:導致河蟹發(fā)病的環(huán)境因素有水質因素(水溫、pH、溶氧、鹽度、透明度等)、池塘的空間和底質因素以及機械損傷等。
    水溫:河蟹屬變溫動物,其生長適宜水溫通常為18~28℃,超過這個范圍或短時間水溫發(fā)生劇變,往往會影響到其生長,從而導致抗病力降低,甚至會造成大量死亡。
    溶氧:河蟹耐低氧能力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時,就會嚴重影響攝食與生長,體質下降,抗病力降低。
    pH:河蟹的生長對池水的pH也有一定要求,通常在pH7~8的中性或弱堿性水體較適宜河蟹的生長,當pH低于6或高于9時,會使病原體大量繁殖或使河蟹幼體活動受到抑制,影響蟹的正常生長。
    鹽度:河蟹屬咸淡水洄游性水生動物,鹽度對其生長發(fā)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它正常產卵受精需要在8‰~33‰的咸水中進行;胚胎發(fā)育與鹽度密切相關,在新月透明期前鹽度的劇變會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適鹽度為5‰~8‰,低于2‰時,因蟹苗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調節(jié)滲透壓,導致體質下降而不能順利蛻皮變態(tài),對病原體的易感性增強;幼蟹則要求在淡水中生活,鹽度過高,也會抑制生長,造成疾病或死亡。
    透明度:河蟹生長期要求水質清新、池水透明度較高,當水質嚴重惡化、透明度降低時,表明水質過肥,有機質含量升高,氨氮、亞硝酸氮含量超過正常指標,水質惡化往往極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導致死亡。
    空間:空間因素包括水體面積的大小及水的深度。河蟹有“占地盤”穴居及自相殘殺的習性,水體大,相對密度大,自相殘殺機會就小,另外餌料也相對豐富,水體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好,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小,蟹生長快,其疾病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就?。幌喾?,水體小,養(yǎng)殖密度高時,則生長速度減慢,疾病相對較多。幼蟹的蛻殼與水位深淺相關,太深會影響蛻殼及生長,甚至引起死亡;太淺時,水溫水質易變,也影響到生存。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為仔蟹提供棲息、蛻殼的環(huán)境,也可為其提供新鮮可口的植物性餌料,還可降低水中的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質。水草是否豐富,對提高仔蟹的成活率極為重要。
    底質:池塘底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河蟹的健康。池底淤泥太多,水質易惡化,細菌及其他病原體大量孳生;池底太硬,則幼蟹活動時腹部易受傷。
    機械損傷:由于苗種長途運輸或平時的扦捕操作不仔細,易使機體受到機械損傷,為細菌、真菌及其他病原體的入侵感染提供了條件。
 
 
本文來源于金來旺蘇州陽澄湖大閘蟹 北京大閘蟹 深圳陽澄湖大閘蟹 廣州陽澄湖大閘蟹 深圳大閘蟹 北京陽澄湖大閘蟹 http://kd61.cn/